松塘等一批名村、名镇,在城市发展中实现了对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发扬。

卢慧明 摄

历经百年激荡终迎新生,历史积淀引发后人追寻!

明日,由南海区政府与中山大学共同建设的岭南文化研究院将在南海西樵山挂牌成立。这个研究院将以即将重建的“三湖书院”为载体,未来将在此设立博、硕工作站,对西樵山所浓缩的岭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以期重现昔日“三湖书院”与岳麓书院、白鹿书院分庭抗礼时的文化繁华。

不仅是“三湖书院”,目前南海还启动了南海会馆、南海博物馆、岭南文化苑等一系列标志性文化建筑的规划和建设,并以西樵山为中心,通过挖掘周边西樵镇、丹灶镇、九江镇、松塘村等名镇、名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发展中实现对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发扬。

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率团在意大利就推进文化建设进行专题考察时说,老城、老街、老屋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符号,有着丰富的文化沉淀,不能因为城市扩张,一味推倒重建,新的城市规划,也不应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作为岭南名山的代表,西樵山的文化资源代表着岭南文化的精髓,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南海开始了“以文化城”的路径探索。

◎传承

耕读文化续翰林书香

昨日上午,一辆大巴停在了西樵山脚的松塘村月池边,一群扛着“大炮筒”的摄影发烧友下车后,由组织者介绍了几句,便分头采风去了。

村里区振作老人告诉记者,作为广东省首个省级摄影创作基地自然村,松塘村因去年年底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而名声渐隆,常常要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和游人。

老人说,关于松塘村的意韵,从村里走出去的革命家、原广东省政协主席区梦觉书写的一对楹联———“松蟠朱顶鹤,塘跃锦鳞鱼”,最为贴近。松与鹤,均属于中华祥和、耋寿的象征;鱼可化龙,逐流出海,走向无限。

宋以来,从南雄逃难迁至岭南水乡的区氏先人,有着耕读齐家治国、回馈乡梓的传统。开村800年来,这个常住人口不足2000人的“翰林村”,从明朝出了一位翰林院学士开始,在明清两代至少走出了4位进士、7位举人,其中3人进入翰林院。

村中三百多年前的夹板泥墙古屋、一百多年前的镬耳屋,保存完好者不少。在林立的古建筑中,“明德社学”为首,又有“司马弟”、“太史弟”等古宅第;另外,“养正”、“培元”、“松圃”、“汇川”、“彝圃”、“大夫”书舍和家塾散发古村幽幽的书香。

松塘村的耕读文化只是南海“崇文重教”之风的一个缩影。明清时期,以湛若水、方献夫、康有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学子隐居西樵山各大书院,探求理学,锤炼心性,使西樵山获得了“南粤理学名山”的雅号。

“西樵山文化有着更广泛的内涵,理学文化只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南海博物馆副馆长袁进告诉记者,西樵山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几千年前,西樵山文化因受中原文化哺育,有百越古族遗风的韵味,被称作是珠江流域从野蛮走向文明的灯塔。西樵山文化重点体现为古火山文化、石器文化、采石遗址文化、理学文化、宗教文化、龙狮武术文化等。

“目前,西樵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利用与开发方面,除了宗教文化与南狮武术文化实现了浅层次的开发外,大部分文化资源仍在沉睡中。”在广东省旅游文化协会副会长武旭峰看来,西樵山文化大多数处于“藏在深闺无人知”的状态,“重点表现在缺乏载体,部分文化资源分散,有待深度整合等。”

如何擦亮珠江文明灯塔,那些厚重的文化积淀如何让南来北往的人感受到?成为西樵升级改造中不可回避的难题。

◎城变

古镇改造借文化造城

“西樵山国家5A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山水新城。”西樵镇镇长梁全财向记者描绘了他心目中的西樵镇“升级”蓝图。他认为,未来的“山水新城”坐拥西樵山,横揽西江和北江,同时镇内河网密布,以官山涌为核心水网纵横相接,实现山环水绕,这儿将是南海西南部镇域中心,以岭南文化高地带动西樵旅游走向新的高峰。

目前,“山水新城”的核心工程新官山城区正在改造之中,将沿北江线向北拓宽旧官山城区的区域面积,值得关注的是,厚重的西樵山文化也将凝固在这座城市的规划建设中。

“具体来说,是开展具有西樵特色的文化、旅游、商业等专项规划,凸显城市品位特色。”西樵镇委书记梁耀斌介绍说,西樵“借山造城”的本质是“借文化造城”,借西樵山千年文化所沉淀的思想来引领岭南名山和岭南名镇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借西樵山的自然风光造城。

而与这些动作配套的是提升商贸、餐饮、市政等城市功能配套,筹建文化、体育中心,在推进新城区建设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促进新城区发展。

以官山城区茶行街规划为例,为了保证改造建设中体现出原汁原味的“古韵”,镬耳屋、古巷道、老榕树这些元素也纳入其中,整个一条街都将呈现岭南古村面貌。梁耀斌说,新官山城区将充分尊重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持城市生活的丰富性与城市景观的多样性,从而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松塘村,村民们还自发制定并全体表决通过了《西樵镇松塘村村规民约》,要求村内的有证土地、祠堂、民居等项目的改造,应当保持古村岭南建筑风格。

除了旧城区的改造,西樵山岭南文化一些地标性建筑载体也在建设之中。目前,南海会馆启动评标、三湖书院重建、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挂牌、岭南文化苑封顶等重磅项目已在近期接连推出。“这些代表着岭南文化精髓的文化设施围绕着西樵山一一布点,将让西樵山这个‘珠江文明的灯塔’更加实至名归。”梁耀斌说。

◎塑魂

岭南文化融入城市灵魂

松塘村不过是西樵山的一个切片。

作为珠江文明的灯塔,西樵山的文明发端,远远早于松塘古村的开村时间。6000多年前,南海就孕育出了新石器时代的“西樵山文化”,秦朝设郡,隋朝置县,明代其理学文化盛极一时,清朝时西樵山上的三湖书院走出了林则徐、康有为等历史名人。

深受“有为精神”浸染的南海人,赴京城、奔海外,全世界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但哪里才是他们的根?而自历史上的康南海在京城“公车上书”开始,岭南文化就成为中国维新改革的代名词,“岭南”也成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代名词。那么,哪里才是岭南文化的根?

“世界各地到处都有‘南海会馆’,唯独南海没有。”去年11月初,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在南海区第二届恳亲大会上表示,南海要在西樵山建一座南海会馆,成为乡亲聚集之地和打造文化的载体。

时隔半年,计划建在西樵山下的南海会馆两方案近日公布,方案中浓厚的“桑基鱼塘”等岭南文化味,迅速引发了网友围观。网友“E-mily”谈到:“方格化的桑基鱼塘地貌让我想起,在农耕时代,南海乡民在水乡中舟楫往来,他们上岸后,从西樵山西门上山,于是,西门成了人影交织、车水马龙的闹市。”

作为全球南海人共同的“精神祠堂、文化殿堂”,南海会馆的设计极尽岭南文化之精髓,设计概念上从现代“南海区”扩大到历史上的“南海郡”,再延展到“岭南”。

在传承、保护文化的过程中,南海正通过对文化思想、文化资源的挖掘,把文化元素纳入城市规划建设中,实现文化与城市建设的互动,实现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事实上,除了南海会馆之外,岭南文化研究院设立、南海博物馆主体工程封顶、三湖书院原址重建等项目也纷纷上马。而这些新建成的“历史文化建筑群”,无一不以岭南文化为其特色。

文化与城市建设的融合,正从西樵山山脉出发,向整个南海西部片区延伸。譬如,与西樵镇相连的丹灶镇,近日成立了文翰艺社-康有为书法学院书法创作研究基地,民国时期五大书法流派之一的“康氏书法”,将以文翰艺社为载体,通过会展、创作、交易、交流等多种方式得到传承。

■“以文化城”之名村

一条岭南名村的复兴之路

□13条村规民约保护古村风貌 □政府村民联合组建开发委员会

“现在村里老屋的翻修都停下来了。按照松塘村的村规民约,老屋的修葺都要保持岭南古村风格,不能随意改建。”昨日,松塘村村民区子广告诉记者,目前中山大学正在制定《松塘村民居建设要点》,等这份规章出台后,村民们才能据此改建老屋。

位于南海西樵山脚下的松塘村开村近800年,明清两代曾有五人考取进士(其中翰林四人),被誉为“翰林村”,其古村风貌、耕读文化、岭南民俗文化等流传至今。为维护村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今年3月底,经松塘村全体村民代表表决后,一致通过了《西樵镇松塘村村规民约》(以下简称《村规民约》)。目前,村里统一的鱼塘清污等工程已依据《村规民约》开始执行。

民间保护需统一规划

在松塘村采访时,不时会冒出几幢村民们自建的“小洋楼”,闪亮的瓷砖与古村古朴的氛围极不协调“前些年村民们保护古村的意识还有所欠缺。有些村民建新屋,原来又高又大的镬耳屋,被拆成了平顶房。”村民区国敏说。

近年来,松塘村名声日盛,去年更是被国家住建部和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和传统文化的价值才逐渐被村民所重视。64岁的区秉忠老人从2005年开始,已自费5万多元为村里收集编撰史料。他计划出本书,汇集松塘村开村以来的古楹联、古诗词、风俗习惯、人文轶事等。老人说,该书现在已完成了近90%。

在港胞的带动下,松塘村民还多方筹集资金,投入200多万元对村内古建筑和珍贵文物进行修复。但由于没有专家统一的规划指导,修复古屋用料大多没有讲究,祠堂的木雕屏风上刷上了耀眼的金粉,屋顶的青瓦也被琉璃瓦替代。

修复古屋过程中的“二次破坏”让64岁的村民区振作痛心不已。“我一直想让拆了那些琉璃瓦,换上仿古瓦。我自己收集了几百片古瓦当,希望有一天能派上用场。”

对于民间出资修缮文物,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镇建设处处长黄祖璜曾把脉说,修复古建筑一定要尊重历史,制定好相关修建方案和监管措施等,以保证古建筑修复能“修旧如旧”。

成立管委会落实村规民约

为了加强对古迹的保护,将民居修缮等行为纳入统一规范中,今年3月底,松塘村全体村民表决通过了《西樵镇松塘村村规民约》,该村规共有13条。

“文化名村保护和开发工作,因一些村民不理解受到干扰,甚至有的说要把旧屋拆了建厂房。为把保护开发落到实处,我们建立了这样一个基本法。”区子广说,这份村规民约将由全体村民共同遵守。

此前,南海区政府和西樵镇政府曾专门委托广州市智景旅游策划设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制定了《松塘翰林文化村旅游开发规划》(以下简称《开发规划》)。而《村规民约》则明确指出,松塘村的保护和建设,应当符合《开发规划》。在松塘村内的有证土地、祠堂、民居及其他建筑等项目的新建、扩建、改建、重建,应当保持古村岭南建筑风格,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名义和方式侵占、出让或变相出让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的资源。

为了将《村规民约》落到实处,松塘村专门成立了“上金瓯松塘村保护和旅游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管委会成员由上金瓯村委会及松塘村村小组长等共同组成。

区子广也是管委会成员,他告诉记者:“目前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进一步完善松塘村旅游开发战略和规划,组织实施松塘村历史文化名村规划区域的开发保护。现在,鱼塘污泥统一清理工作、污水网管的建设等工程正在推进中。”

■“以文化城”之名建筑

南海会馆

南海会馆位于西樵山锦湖片区轴线侧,规划用地面积280亩,总体定位为“文化殿堂、精神祠堂”,功能定位为承办全球南海联谊恳亲大会、举办各类主题华人论坛、兼具城市文化功能的数字华侨中心、展览中心和会议中心,年内动工。

南海西翼地标南海会馆的建设,让海外40万南海乡亲尤其是“大南海”人有一个精神家园,有了寻根的依托。锦湖片区是“文翰樵山”岭南文化高地战略核心,南海会馆又是锦湖片区的重要节点,是核心中的核心。期待着会馆将打造成为“当代岭南建筑瑰宝,宗教文化艺术奇葩,南海延裔精神家园”。

三湖书院

三湖书院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因位居西樵应潮湖、鉴湖、会龙湖这三湖之间而得名,书院门匾为林则徐亲题。1878年冬,21岁的康有为来到三湖书院,师从翰林院编修张鼎华,两年后学成出山,并在后来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书院故而有“戊戌摇篮”之称。

原址重建的三湖书院明日奠基,南海区与中山大学合作共建的岭南文化研究院落户其中,明日也同时揭牌。对于岭南文化研究院,中大实行驻院研究制度和项目制运作,将承接西樵、南海以及佛山委托的研究项目,承担人文学科的本硕博教学工作,并将举办岭南文化研究相关的论坛和讲座,同时组织中山大学学生在西樵镇以及南海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名山与名校合作,书院以往“延请耆贤,按时讲书”的盛况也将恢复,普通百姓也将受益。“最终得好处的不是政府,而是岭南文化。”在中大副校长陈春声看来,“人文研究成果的转化,最重要的是面对年轻人,面对广大的民众去做,改变人的价值观,培养对本土文化的热爱。”

南海博物馆

南海博物馆位于西樵山南麓,总投资1.15亿元,占地面积58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将建成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学术交流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博物馆。南海博物馆副馆长袁进说,南海作为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其博物馆文物,也将主要以体现广府文化为主。建成后,将根据展览要求和展馆特色,公开征集文物。

目前,该馆已完成土建工程的80%,计划8月中旬完成主体工程。预计明年年底前免费对外开放。届时将与位于西樵山白云洞的三湖书院、岭南文化研究院同处风景秀丽的西樵山旅游景区,将形成文化集聚效应,届时,将会有电瓶车将它们串联起来。

从西樵山新石器时代算起,南海文明迄今上下6000年。西樵山也被考古学专家成为“珠江文明的灯塔”。几千年下来,这座岭南名山先后顶着“理学名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称号。西樵山本身就是一座天然的博物馆,馆藏6000年岁月里南海文明浓缩而成的印记。

文翰艺社—康有为书学院书法创作研究基地

南海康有为书学院书法创作研究基地坐落于仙湖养生园内,建筑面积578.21平方米,设置艺术创作和作品显示两大功能。该研究基地包括小型广场、历代碑学书法精品碑刻长廊、中小型的艺术展览馆等设施,融合了书法艺术、生态旅游和休闲养生等元素。

项目建成后,基地将成为一个集收藏、会展、创作、交易、交流、培训等多功能综合性文化艺术基地。目前,项目已经完成前期功能、业态定位的概念性策划与设计。

康有为不仅是戊戌变法的领袖,其创立的“康派书法”还是民国时期五大书法流派之一,康有为被评价为除孙中山外的广东第二大文化品牌,就书法而言则是广东最大的品牌。南海在建设全国书法之乡,传承和推动书法文化上,有南海康有为书学院。

策划:王军 何又华 撰文:张素圈 周冬冬

 

轩唐古建
地址: 河北省邯郸市永鸡路大北汪镇南七方工业区
电话:0310-6762222
手机:13930062557
邮箱:314815000@QQ.com
冀ICP备11112262号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古建青瓦
小青瓦
脊瓦
贴墙砖
青砖、地砖
吻、兽、龙
古建-斗拱
古建装饰
仿古窗花
装饰立瓦
古建砖雕
扇形砖雕
圆形砖雕
什锦窗花
影壁墙
回纹线、边角
仿古琉璃瓦
连锁瓦系列
案例展示
古建-装饰
仿古-琉璃瓦
欧式-别墅
庙宇祠堂
其他案例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联系方式

扫一扫二维码加微信

QQ客服
咨询热线
0310-6762222
1393006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