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西藏的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据统计,目前西藏自治区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2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84处、历史文化名城3座。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60年来,全区文物机构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
为了使青瓦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中央人民政府从政策、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西藏自治区的文物管理机构逐步健全,文物保护队伍不断壮大,文物保护体系渐趋完善,文物研究和保护的能力不断提高。颁布了流散文物管理暂行规定、文物保护条例、布达拉宫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物保护方面的法规和规定,使西藏的文物保护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对西藏重要文物古迹进行保护维修,恢复开放了一大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上世纪80至90年代,中央人民政府共投入3亿多元人民币,帮助修复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对昌都卡若、拉萨曲贡、山南昌果沟等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填补了西藏史前考古的空白。
对扎什伦布寺、萨迦寺、桑耶寺、大昭寺、强巴林寺、夏鲁寺、江孜宗山抗英遗址、罗布林卡、白居寺等古建筑、古遗址进行了重点维修保护。布达拉宫是西藏民族建筑艺术的典范,始建于公元7世纪。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对于布达拉宫进行的维修在中国文物保护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的。国家拨出5500万元人民币和大量黄金、白银等珍贵物资对布达拉宫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维修。
总投资达到3.8亿元的西藏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正式竣工。在这次文物本体修缮工程中,共保护和修复壁画5100多平方米,使用和防腐处理木材6800立方米。萨迦南寺的主殿、城墙、敌楼、角楼和壁画维修。
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 是中央财政拨款3.3亿元,于2002年6月26日正式启动的。三大古建筑指布拉达宫、罗布林卡、萨迦寺,其中,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分别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夏宫,萨迦寺是元朝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行使管辖的标志性建筑,它们都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其中布达拉宫1988年到1993年的“第一期抢救维修工程”,耗资5500万元人民币和大量黄金、白银等贵重物资。那是300多年前布达拉宫完成现在规模的建筑至今,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因此许多建筑的维修需要长年坚持。这是一笔很大的投入,如果仅依靠西藏地方财政完成,那是不可想象的。 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西藏青瓦文物保护事业走上了规范化轨道。现在所有古建筑维修项目的实施都遵循着严格的基建程序,提出维修申请、进行专业勘查、提交勘查报告、确定维修项目、制定维修方案,最后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对设计和施工单位进行招投标。
几年前他就曾参加过布达拉宫第一期维修工程的有关工作。他说,相比当时进行的布达拉宫第一期维修工程,目前进行的第二期维修工程投资更大、规模更大、难度更高。 几年前完成的第一期抢救维修工程主要是对布达拉宫地面上的7层建筑进行抢救维修。其中重点抢救维修红宫(达赖讲法道场)和白宫(达赖议政厅和寝宫)。第一期工程还投资1000万元对布达拉宫的安全设施进行了改造。
由敦煌研究院承担的西藏三大寺壁画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目前已完成1000多平方米病害壁画的保护和维修。西藏三大寺壁画修复工程项目负责人、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李最雄说,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从2002年起,敦煌研究院先后选派最得力的技术人员参与了修复工程的勘察、试验、设计、论证和施工,一切都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
打阿嗄土时,年轻的藏族男女--通常是十几个人--排成两队,每个人手中拿着一根木制的工具,他们唱着歌、按着一定的规律前后左右移动步伐,同时用手中的工具敲打着脚下的碎石和泥土。这样的劳动场面像是一种歌舞表演。 在保留地方特色材料,沿用传统施工方法的前提下,通过添加改性添加剂的方法,改善了传统阿嘎土的物理、化学性能,提高了抗压强度、抗冻融性能及防水性能,但看上去与原来没什么不同。
西藏有很多特有的传统民族建筑方法,这些需要有经验的藏族工匠来完成。他认为,正在进行的文物维修工程不会损害其文物价值,因为一切维修活动都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保持建筑原貌。
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认真落实文物保护法规,先后组织过3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始于2006年12月的第三次文物普查,遍及73个县,所有乡镇,覆盖面积达117.6平方公里,2010年1月全面完成。在致力于古建筑保护的同时,西藏自治区还将古籍文献作为重要文物加强保护管理。以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西藏博物馆为例,3个机构共收藏有4万余部古籍文献,其中34部已列入国家珍贵古籍目录。这些年西藏自治区文物部门赴多个国家进行了文物展览,充分展示了我国政府保护西藏传统文化取得的重大成就。卓有成效的西藏文物保护工作,让这片神奇土地上的文化遗产始终焕发着独特的魅力。
近50年来,该院先后成就了大批富有影响的设计精品。如西藏自治区政府办公楼、西藏自治区政府会议中心、西藏自治区迎宾馆、雪林多吉颇章(班禅小楼)、林芝宾馆、日喀则水厂及供水工程、1999年民运会拉萨分会场、1999年昆明世博会西藏园等获奖工程,同时在继承和发扬西藏建筑文化方面进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西藏自治区建筑勘察设计院主要承担收集西藏自治区内各地区有影响的建筑资料和调研任务。院古研室的工作人员跑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阿里、山南、江孜、亚东、林芝等地。为了弄清藏族建筑的发展脉络,及布达拉宫和宗山建筑,寺院殿堂、拉章、僧尼札厦、民间住房、作坊、酒店等之间的渊源关系,1981年又分别到普兰、札达、萨迦、拉孜、日喀则等20余地考察宗山、宫殿、王府、庄、寺庙、民居、林卡(园林)等藏族历史建筑,程达10000多公里。
当时匡振调到区建设厅工作以后,建研室各人员调离只剩他1人,加上院里实行场化运作,这个带有科研性质的部门根本没有市场,不得不被取消,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工作。在1985年西南5省青瓦建筑年会上,他的一篇《藏式建筑外墙色彩》获得了西藏自治区优秀科技论文奖。被国际建筑领域称为目前我国唯一的西藏古建筑研究权威专业人士的木雅·曲吉建才,目前最担忧的是人才培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