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哲文,中国古建筑学家。1924年出生,四川宜宾人。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琉璃瓦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
现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
1940年,16岁的罗哲文考入中国营造学社。罗哲文是林徽因、梁思成的学生,他16岁开始追随梁、林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与保护,是梁思成门下弟子中唯一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徒弟。罗哲文聪明刻苦,终于成为中国古建筑研究与保护的领军人物。
罗哲文随中国营造学社来到北平,成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的助理,同时在研究所里工作。那时罗哲文被称为“研究生”,即“助理研究”的意思。
梁思成嘱咐罗哲文:文物、古建筑是全人类的财富,没有阶级性,没有国界,在变革中能把重点文物保护下来,功莫大焉。罗哲文考察艰难寻访了汉长城遗址、楼兰古国遗址等一系列历史文化遗迹,并且穿越了被称为 “死亡之海”的罗布泊。这条新闻曾经轰动一时。
今年是罗哲文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七十周年,他在梁思成夫妇两人身边工作了十年。得到了梁思成夫妇的鼓励和支持。受梁、林观念的影响,罗先生的视野开阔、观念新颖,始终站在中国古建筑研究与保护的最前沿。罗先生是中国少数几个既能解决文化遗产“从何处来”、又知道文化遗产保护“向何处去”的专家之一。
从营造学社开始,罗哲文就养成了严谨勤勉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在他看来,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
罗哲文传
作者的新闻从业经验使其能够较为恰当地取舍材料,把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技巧合理应用,弥补了在专业上的不足。这本书也称得上是锵锵之音。作者毫不讳言罗先生在工作中的一些失败与失误。本书对此或一笔带过,或只字不提,削弱了作品的厚度。也是一个无法弥补的缺憾。